和互联网巨头一起成长起来的千禧代,不曾见过互联网的田园时代。就如99年出生的我,可能和00后一样,是伴随着现在互联网巨头一起成长起来的,进入了信息茧房而不自知。

还记得自己在初中的时候,班级里有了第一个同学使用知乎。谁能想到这六七年过去,知乎已经成为我的同龄人间最大的获取讯息的平台。而随着它成为简体中文界最大的知识寡头平台,这个平台的信噪比水准已经不复当初。

随着我慢慢的成长,对于更加优质、开放、多元的信息的迫切需求让我对于无处不在的算法过滤气泡产生怀疑。因此我从中文互联网主流平台背井离乡,开始向互联网历史中的遗址进行考古,向互联网的角落里去进行挖掘。

于是我想把自己的从互联网巨头平台出走经历写下来,分享给与我年龄相仿的、对信噪比较高的信息源有着同样需求的朋友们。因为篇幅限制,本文只讨论简体中文界的情况。

豆瓣

大约在今年3月左右,我因为对某些网域的互联网情况绝望,所以搬迁到了豆瓣上,因而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认识了大批和我志趣相投的豆邻,在豆邻们的推荐下看了很多好书和好文章,听了好多好播客,结识了处处内卷的社会里许多过着小日子的生活艺术家,几乎成功躲避了推荐算法的侵害。

豆瓣本身身的低调属性,在其他互联网域一直也没有怎么破圈,以至于很多年轻的朋友没有注意这里沉淀了多少精华内容,我在这里会给大家介绍下豆瓣的正确使用方法。

豆瓣最重要的消息源是来自你关注的人。可能豆瓣作为选书和选电影的网站的功能已经人尽皆知了,但是如果你没有进入豆瓣的社区就不会发现这里有多少真诚有趣的网民,几乎每天我在豆瓣都会发现从来不曾想象的人和对应的生活方式。

经过10余年的沉淀,豆瓣留下了太多毫不过时且有用的深度内容,还有来自中文互联网田园时代的真诚网友,因此把豆瓣称为互联网的伟大遗址绝对不是过誉。(尽管它现在还是一个内部比较活跃的社区)

所以如果你对豆瓣有了兴趣,希望从此进入友好真诚的互联网域,那么可以参考如下几个方式:

寻找感兴趣的人关注。豆瓣里有许许多多我称之为“互联网活动家”的前辈们,所以从关注他们开始,去看他们每天的动态和广播,去关注他们的关注列表。

  • Nova。同样在少数派活跃的Nova前辈,其生产力大爆炸系列让我在信息输入各方面都十分受用,也因此跟随前辈打开了telegram的新天地。
  • 穿堂风。穿堂风前辈可以说是豆瓣的互联网活动家了,不仅在做了400集的podcast笔记分享,还运作了最近在豆瓣很火的女性协助社区WomenOverseas。
  • 章鱼喵。博学有趣的物理博士前辈,火星移民运动的运作者。
  • 椒盐豆豉。挑战100天像素画的码农姐姐,豆瓣背井离乡迁徙长毛象的号召者。 寻找感兴趣的书单和豆列。豆瓣沉淀了10多年的各种书单和豆列对于我十分有用,无论是我关注的前辈的豆列还是偶然看到的豆列,里面都有数不清的有用的资料。

Goodreads4分合集书单 阅读感兴趣的人的日记。关注一位豆邻后我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把对方的日记翻一遍,虽然日记名字叫作日记,但本质上还是长文章,如果是老豆瓣er了势必会在日记有多篇质量上乘的长文章。

看友邻的广播。如果在已经关注了一些感兴趣的豆邻之后,我们就可以快乐的在广播的时间线玩耍了,我一般会依据友邻的广播去选书或者产生对我自己发展的新的想法。

看小组。豆瓣最近发展情况异常好的几个女性互助小组,强烈推荐给年轻的妹妹去看,比如Women in tech 和 Women in Academia 以及其各个女性互助行业的衍生小组。

个人博客

从00后开始玩手机的时候,知乎已经足够成熟,所以我这代人没有接触过个人独立博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随着我慢慢接触优秀历史悠久的个人独立博客,我发现独立博客的信噪比之高让我对它无法忽视。

可能读理工科的同学对于技术博客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我们在此不讨论纯技术博客。在这里推荐一些可能给没有看博客习惯的同学们尝试。

  • 我正式非常认真阅读的第一个博客是阮一峰老师的博客。一峰老师每周一期的科技爱好者周刊简单介绍科技新闻,新的小工具,优秀的英文博客文章,已经写了10年有余。记得我刚刚发现阮一峰老师的博客时,把他的文章从08年开始考古了一遍。
  • chinese-independent-blog 是我在github上发现的一个汇聚简体中文界所有独立博客的一个项目,目前有100多个博客,基本目前我知道的著名独立博客都有收纳,这个项目还有一个对应的telegram群,强烈推荐给各位朋友。
  • Headsalon是辉格前辈从运营很久很久的思想类独立博客,包括关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讨论。Headsalon可以说是我在中文互联网界冲浪最为令我震惊的几次发现之一。同样的经过历史沉淀的思想类的博客还有思维的乐趣,但是在六七年前就已经停更了。

小众社区

一些小众社区已经发展成独当一面的垂直社区网站,因此在这里我只是简单说一下,比如我们的母星少数派,此外36kr,人人都是产品经理,v2ex等都是如今分量非常大的社区了。

在这里我要介绍一些我看到的真正的小众社区。

  • 利器。利器作为一个小众网站,现在已经渐渐往博客方向发展,但是网页端的内容让我见识了各行各业的前辈的工作利器。其中利器的几个计划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利器——城堡计划,一个我在互联网见过最为优秀的数字人文的电子杂志,目前在语雀上可以看到全集。
  • 倪考梦。我在豆瓣认识的倪考梦前辈,因此发现了他公开的全部石墨笔记,包括个人书稿、文章和笔记全集。

电报群(Telegram)

电报群里有多少有趣的有用的开放信息源?我只能说很多。

我是因为我的豆邻穿堂风的podcast分享才发现了电报群这个新天地,后来又跟着关注了nova前辈的生产力大爆炸telegram,此外还有一些豆瓣上其他豆邻运作的电报群。在这里介绍一些我关注的电报群,更多优质的电报群可以看https://tingtalk.me/telegram/。

  • 穿堂风的Your Daily Dose of Podcast每天推荐一集让人心潮澎湃、若有所思、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播客节目,超过400集的优秀播客节目总结。
  • nova 的 TMS Discussion
  • caoz 的梦呓 打开互联网入口的曹老师
  • 卖桃者说 Mactalk,学极客时间时间时了解的大牛池老师。 值物志分享各种值得尝试的事物:值得读的书、值得用的软件、值得看的电视剧……
  • 我的豆瓣友邻Am Neumarkt 😱 对于优质电报群感兴趣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这篇电报的介绍文章https://tingtalk.me/telegram/。

长毛象

Mastodon(又称长毛象或万象)是一个免费开源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微博客社交网络。它的用户界面和操作方式跟推特类似,但是整个网络并非由单一机构运作,却是由多个由不同营运者独立运作的服务器以联邦方式交换资料而组成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 在10月豆瓣的审查又变严后,身边的豆邻大批出走到了长毛象社区上。

由于长毛象的去中心化机制,长毛象天生具有了开放的特性。长毛象的每一个站点叫做一个实例,目前中文网域最大的实例是草莓县。如果你是一个对于开放互联网感兴趣的人可以先进入草莓县,先在这里认识一些朋友,草莓县的讨论内容主要包括喵、汪、各种动物、社交、科技、编程及生活。如果在熟悉了长毛象的机制之后,你可以在选择更符合自己品味的实例落户。

对于长毛象更加具体的使用方法可以参考https://sspai.com/post/46868。 对于全宇宙的长毛象实例进行查找的网站https://instances.social/list#lang=zh&allowed=&prohibited=&min-users=&max-users=

RSS& newsletter

在刚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偶然知道了RSS,一种订阅互联网各个信息孤岛上的消息的工具。在这之后不久又用邮箱订阅了阮一峰大大的邮箱订阅。可能对于千禧年左右的人,无论是rss还是邮箱订阅的黄金年代都已经过去,因此可以称的是互联网遗址了。但是现在这种干净又可靠的私人定制式信息源成为了我现在无法割舍的重要消息源头。

使用rss可能稍微有一些门槛,没有接触过的同学可以先尝试使用邮箱订阅。在这里推荐一些邮箱订阅给学生党们。

  • 阮一峰 科技生活与社会。
  • 湾区日报 每日英文科技商业博文推荐。
  • 由少数派前辈钴酸锂分享的产品类中文邮箱订阅,如产品沉思录 Product Thinking,一天世界,The Information China Newsletter等。
  • 英文的优秀邮箱订阅就更多了但是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Recap & 想法

在本文中,我作为千禧代代表,尝试对我从主流互联网平台出走的经历进行了综述。

我介绍了仍可以在互联网中呼唤爱的社交平台豆瓣,独立思想源泉的个人独立博客,互联网边缘的吉光片羽小众社区,新一代高级公众号订阅模式电报群,开放互联网结晶去中心化推特长毛象,以及充满安全感和亲密感的私人定制信息源RSS和邮箱订阅。

这里每一个单独拎出来都有少数派的前辈或者独立博客的文章曾经介绍或者科普过,但是我为什么要像写大杂烩一样把它们写在一起呢?

大概是今年疫情在家的时候,我突然对于某乎等伴随着我这代人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平台忍无可忍,这种以主流观点马首是瞻的推荐算法,已经让我无处去寻找独立的思想。

可能和其他年代的网民不一样,我还记得我从初中开始使用知乎,上了高中使用bilibili,这几家近几年成长起来的现在十分火热的互联网公司几乎穿插了我这代人整个互联网冲浪历史,以至于我们对于它们制造出来的算法过滤泡沫熟视无睹,根本不知道互联网的初衷和该有的样子。

后来我的应对机制就是向互联网历史去发掘,向互联网其他语言网域去探索,向互联网角落去勘察,因此渐渐就有了想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在为了这篇文章进行准备素材的时候,我有幸找到了许许多多遗留在互联网历史里的优秀内容,比如辉格前辈的海德沙龙。我在感到惊喜的同时也在感到深深的遗憾,因为互联网非比寻常的迭代更新速度和非比一般的遗忘速度,旧文章和旧思想很快就被遗忘在过去,缺少对互联网历史上想法的关注就使得我们的话题讨论反反复复地重复。

如果我的文章能够帮助一些希望能为同样希望离开主流媒体的信息茧房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帮助,我就会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价值;如果能为一篇不再被当下算法临幸的优质旧文章重现光辉,我更会深感荣幸。

引用参考

为什么我们离不开豆瓣?

过滤气泡

未来会有互联网考古吗?

对话茶几博主:独立博客是否会迎来文艺复兴?

产品经理应订阅的中文 Newsletter 有哪些?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