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写给年轻的弟弟妹妹们关于上了大学后的network的意见。我从八月就写了这篇草稿,到了12月中旬经历了申请季对这个话题就有了更深的感悟,所以写出来抛砖引玉。这种很难量化清楚的能力我也很难说出我所做和最佳实践的距离,但是相比我周围的人,我在networking上付出的心力更多因此有了更多正向反馈,因此我就把点滴心得全部都写出来。

以复杂网络研究成功出名的巴拉巴西曾给出结论,对于评价标准不能量化的领域,networking至关重要。其实这也不是我援引名作才能让人明白的事情。长大的过程中亲戚父母机房邻居暧昧地揣度,隐晦地暗示,多少都让从还是孩童的我们翻译出了人情社会的接头暗号。这放诸四海而皆有的规则,也催生了许许多多西方成功学鸡汤,把关于networking的车轱辘话反复。但是我建议的并不是去习得污名化的关系哲学,而是希望分享一种借networking重新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新诠释方式。

他者的成功是如何被我们习得的呢。借个人陈述变成自传,借作家臆想变成杜撰。在书籍和历史时而不可考的岁月长河中,能够流通至今的成功故事多能在群众心中激发广泛情感回响,而无论情节还是弘扬的道理多少是相似的。因此我想说,单一的成功故事模式造成了对成功的单一想象和线性的归因习惯。

而互联网给了我们一种新的工具,一种可以轻易地大量看到很多人历史的机会。无论是借职业生涯可考的领英,学术历史可考的*scholar,编程经验可考的github,设计经验可考的behance,还是读书历史可考的豆瓣,我们普通人有限又狭隘的人生都有了机会去接触无限的可能性。

更广泛的认识他人,是我对networking的第一个目标,从而了解自己的更多的可能性;

更深刻的了解他人,是我对networking的第二个目标,从而明白因果的不同解释;

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就是我对networking的第三个目标。

因此我思考许久,决定按照如下逻辑来成文:我会写一些我在大学过程中的重要networking的例子,给大家介绍我对应的心得和导致的选择;之后再具体写些我觉得大学可以尝试的networking的方向和渠道。因为我大学背景是工程系的,因此眼光受限,请其他学科的同学取我精华,去我糟粕地包容。

我networking的故事

我从上大学后,好几次无心插柳的 networking 都给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改变。

这几年来,我已经很少有机会再跟人介绍我是转学到复旦的了。说起来,这可是networking给我带来的第一个重变。我高考考砸后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根本不知道上海有转学考试这件事。我networking 的习惯帮我的第一件事就关系此事。到了上外的第一天,我就约了我直系绩点最高一个的学长见面,想问问他大一怎么过的。学长告诉了我他在准备转学考试,想去复旦。我现今想来都觉得此事很不可思议。虽然上海转学考试在上海某几所高校风靡全民,但上外恰恰从来没有人会去考这个考试,我就这么碰巧的遇到了一个准备转学的上外学长,并知道了上海可以转学的这件事情。他后来也帮了我特别多,而且告诉了许多决定我命运的信息,是我的一位贵人。

来了复旦后,我经常去一位教授的office time。这位教授饱受学术斗争的折磨,手下不仅没法收学生,而且被斗争到马上就被扫地出门的地步。我经常去office time见他,我因而成了他为数不多熟悉的学生。下学期某天我突然收到他的电话,问愿不愿意陪学姐去日本开学术会议,他全款帮我报销。大一去日本开会,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独立准备出国事宜,且让我见到了各位非常绅士帅气的日本教授们。而教授在给学姐改presentation的过程中又让我旁听,讲的许许多多特别重要的学术入门知识。日本开会的机会让我后来决定长期在学术界发展(为了能经常去国际学术会议见风度翩翩的教授们是我的初心),同时教授教会了我许多数字生活经验和学术经验。后来还常有机会和他的交好的其他博士硕士去见私人宅院见他的好友,一个法国教授和他的中国教授太太。在这样全世界博士聊天的场合,我发现我缺少国际交流中侃大山的短板。而我长期在cambly和其他外教平台锻炼和各国家的人侃大山的动机估计就始于斯。

我大一另一次重要的networking发生在我参加DUKE-NUS的宣讲上。虽然DUKE-NUS宣讲为了招生医学博士,但我对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就参加了。由于我在宣讲上积极踊跃地互动,宣讲官对我印象深刻,并夸我英语真好,后来推荐我去参加他们的暑校。在我暑校申请被拒的情况下,她把我直接推荐进录取名单。这个小 networking 经历让我有机会作为小朋友去见识各种要申 MD的神仙们的表现。MD的申请历来都是神仙打架,连新加坡的MD也是清一色全球名校,总之作为小朋友见识了大场面。尤其记得,在DUKE-NUS的活动中,他们请来了一位著名校友,一位从DUKE-NUS MD学生后成长为医疗仪器创业的 founder,后又开了一家医疗器械风投的新加坡人物。我对她耳闻已久。现场答疑时,我却中二地问了一句如何做医疗创新的entrepreneur,这位大姐也不知道是讽刺还是诚恳地回答了一句:那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至今回忆起还是我的心理创伤)。按照我现在对entrepreneur略带污名化的认识,我仍倾向于认为大姐在讽刺我,至今我都记得,我问这个问题时,全场人民直勾勾回头看我的场景。总之,这略带屈辱的片段反而让我死心塌地的希望成为医疗创新的entrepreneur,而背离了一开始预设的去新加坡读MD当医生的计划。

这三段故事发生在好几年前,影响最为深远,所以我分享给大家。因无心插柳的小故事实在太多了,我以点带面简单说说我博士申请的三位推荐人都是怎么来的。比如我之所以会去那位教授的office time,其实是因为我经常去各种教授的office time,比如后来从大一下带我科研的我的第一位博士申请的推荐人,让我彻底在科研路上腾飞。我在食堂见我领英上加的学长,恰恰巧巧被介绍给和我老乡地,曾带了我校各位风云本科生的教授,他后来是我的第二位博士申请推荐人。我在领英上加的Gatech的学长,把我直接推荐给了他的大牛导师,把我留下做暑研,成了我第三封博士推荐信的来处。

诸如此类经历,对我是数不胜数。既然数不胜数,我就把他们总结出来分享给弟弟妹妹们,主要希望大家能体会到我在什么情况下会怎么应对的个人经验。

我的networking经验

之前大三时和学弟们说话,发现学弟们毫无跟人social的意向。哎,弟弟妹妹们,学姐说一句心里话,自己不去联系人勾搭老师的话,完全不会有人care你的呀。我在这里就把我平时习惯中有的social 场景给大家简单说说。我的总结形式是,从我年轻到如今我一步步克服过的networking心理障碍。

  1. 第一次在领英上加人。第一次在领英上加人,尤其不是随便加人,而是真心发邀请消息并强烈希望对方加自己(我去年写过一篇我的领英使用经验这里分享给大家,但是是我大三写的,所以很多观点也不会太成熟)。第一次加人的挑战从第一次加校友,进阶到第一次加非校友中国人,最后到非校友外国人。总之这里每一次突破都让年轻的我做了非常多心理建设,而每克服一步也都会让我开拓新的世界。我在领英上收获过,和我职业偶像视频面聊的机会,和我行大牛暑研的机会,要申请的IC的项目的录取内部消息,领英公益活动的三位职场导师的关于学术届求职发展/医疗器械公司产品经理/医疗仪器公司创始人的职业发展建议,美本申请我 dream project 的成功经验,暑研陶瓷成功的原因,可以和我校某学术明星兼多院院长做研究的机会(但是我后来跑了),这些机会都是我经常在领英搜人并联系的产物。

  2. 第一次发邮件。发邮件此事对我的心理障碍程度从,处理杂事的老师,中国博士,学校教授,中国外校教授,国外处理杂事的教授,国外博士,国外教授,逐个程度指数上升。因此从用中文把事情说的简洁扼要并让读者高兴,迁移到用英文把事情说的简洁扼要让人actionable是这个发展对应的能力变化。建议弟弟妹妹们想办法找前辈们的邮件多多读,看看前辈们都怎么写邮件的,找对应的邮件写作书读读,学会邮箱一些小technique的使用管理邮箱和邮件习惯。我认为成长最快的方法就是——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真实场景的优秀邮件,如此练习,邮件写作联系人的水平必定蒸蒸日上。我写邮件,从自己摸索自己经常发,到看愿意分享给我的学长学姐的邮件,一点点成长,到了最近被暑研带我的学长指出我一个邮件重大缺点——不够actionable(保证每封邮件目的是让读者可以立刻行动,如果邮件workload太多应该拆成多封发),并在暑研期间经常发邮件快速成长。我现在看大一发给各位老师约office hour的邮件只能羞愧到感慨初生牛犊不怕虎。

  3. 第一次约见面。约人见面这件事对我的心理障碍从约学校学长姐,约学校老师,约校外专业人士,跨国约meeting的顺序逐个递增。我跟各位老师学长姐约meeting的方式,不外乎邮件领英微信好友。曾经有至少两位帮了我大忙的学长跟我说:我还是第一次见在领英上约人/联系暑研的,可见大家对于约meeting还不太适应。尽管如此,我仍觉得领英上约破冰meeting是我最容易成功的约法。可能与我从坚持定期更新领英简历并链接我各种网站有关,我经常约meeting成功。我一般约人见面(低年级时的好习惯),每次见人前跟对方说好我要问的事情,有时还会发一个问题的list过去,而见面征求对方同意并录音事后整理。我这样开会的好习惯在我大三前都保持的特别好,这一年来反而坚持的没有原来好了。总之在我大一大二经常联系学长学姐老师们时,这样的好习惯让我记下了很多大家无意中说的知识或者经验,让我每次约会都成长非常大,至今这些经验还都在我的印象笔记legacy里。我大二的恩师兼我爱慕的学长总打趣我,说我每次和他开会把他大放厥词的话全录下来了,不知道哪天就把他举报了,虽然要和他绝交并举报他的那一天似乎遥遥无期,他大放厥词之余记下来的,还有他对我的倾囊相授的学术指导洞见和多年工程经验。

  4. 第一次豆瓣等其他社交媒体的reach out。由于我大一就和教授和博士学长姐们有私下来往,我过早地接触了学界同各行各界的问题。离开课堂和实验室的老师和学长学姐告诉我的生活难处,曾让我大二下一度焦虑不已,不知道进学界的我是否会一样某日生活维艰。后来拯救那时的我的是我在豆瓣上找到的几位好心的姐姐。我曾给我关注的几位海外读博的姐姐发了非常长的私信,表示了我对前途经济状况的担忧(现在想来太冒犯了,真是太谢谢各位了),收到了各位结合自己情况对我的劝慰,并告诉了我她们的经济状况和对应措施,对症下药地解决了我对走学界发展的忧虑。我在这里谢谢这几位姐姐。

  5. 好友见面。说实话我本来没想加一条,直到发现周围同学都多少有这个忧虑——如何联系八百年没联系的同学。我和我现在好友兼我最近项目的partner(没错我要把油管推荐这件事做成一个大型公益项目,大家年末肯定能收到我网站和newsletter的发布消息)曾经也是失散三年的旧日同学,后来上了大学后一直联系,每次寒暑假都会给互相讲讲自己的进步和变化,然后听听对方点评,可以说是我最为重要的友人关系了。而每次暑研/申请季,都是我克服社死恐惧联系旧日同学的高峰期。如果大家理解我因为高考考砸,没脸联系旧日同学的心理包袱,就更能代入我要克服重重心理障碍的心态了。总之我的最佳实践路径就是——领英上联系!没错,对我来说,比起突然微信多方找人,领英上联系旧日同学并看清对方过去有哪些发展动态再说清自己诉求是我最喜欢的路径。就这样我曾克服巨大的恐惧,在领英请教我好几位不太熟悉的同学。作为一个怂人,我给大家分享我这种用领英曲线救国的方法。

  6. 开源项目或者在线项目。说实话,联系开源项目或者各种公益/公开项目,都曾经是能把我吓死的艰难任务。但是一旦经历过就不会再有障碍。这里就给弟弟妹妹们一句忠心的建议,开源项目的联系一定要快速回复,某些进展很快的项目日新月异一不快速回复就失去良机。

  7. 个人网站。我猜如今稍微跟技术靠点边的学科人士都喜欢搞个人网站吧。我是从大一学习wordpress等工具时导致的后来对个人学术网站维护特别用心。但是真正意识到个人网站的重要的时刻反而是我在领英上联系陌生人的时候。曾多次我在领英上联系人,对方顺藤摸瓜找到我的网站看了看之后才来决定跟我说话,尤其记得我今年找暑研时联系Gatech学长,他找到我网站彻底看了一遍来告诉我说,他觉得我网站不错,觉得我非常适合他们实验室,把我直接内推给教授,然后把我网站直接发给了教授,一套操作把从来不知道有人会看我网站的我吓得半死。吸取经验后,我至今也保持着我网站定期更新重要achievement的习惯,并在各种cv里link 网站。

  8. 长期合作的freelancer。最近的申请季中,我长期合作的freelancer帮助了特别多,这也得益于我长期和几位靠谱freelancer的合作。长期的合作可以防止 freelancer 突然中途跑路,或者能力不过关的状况,而此类状况在和freelancer合作中经常发生。而另一方面,长期和固定freelancer的合作也能有效降低合作中的阻力,互相熟悉就来往顺利。和我合作长久的freelancer,有我长期改英文的美国大哥,我长期口语外教后来帮我起草文章大纲的美国小说家,长期帮我找电子书的微信电子书秘书,长期帮我运维NAS维修各种坑爹docker问题的linux运维大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总之也得益于我在淘宝咸鱼fiverr等各大平台经常networking的经历吧,当然这种场合的networking多是消费的同义词了。

  9. 注意安全。最后叮嘱大家networking时注意安全,擦亮眼睛鉴别骗子和忽悠。

总结

以上就是现有的对我 networking 经验的小小回顾,希望低年级的弟弟妹妹看完有所收获。我现在看来,我的network能力仍有许多不足,诸如我不会markerting,我不会路演,我不会参加career fair。如果有读者有什么觉得我没说清楚,或者希望我多说说的地方,鼓励大家给我留言。本文一气呵成,没有深思熟虑之处希望大家多包涵。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