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文章记录下我四月的成长和变化。弹指一挥间,四月就要过去了,我的图算法论文也快写完了,记得上个月这个时候还以为肯定弄不出来,结果这么短的时间,结果出乎意料的好,要投ieee trans。所以这个月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写文章,应付学校课程,忙里偷闲随便看看。今日小文一则记录我科研习性以及方方面面能力的变化。

科研习性的变化

最近心无旁骛地做我的小工作,组里气氛严肃活泼,老师勤奋关心学生,可以说是我从小到大待过最好的一个组,待了这几个月时间我的科研兴趣越来越偏向理论,受合作学长的影响,越来越喜欢做solid的理论工作。

联想起以往在我眼里风光无限的炼丹组给我造成的影响,我现在才迷途知返,懂得区分慢慢磨出来的工作和急功近利的应付。和我合作的数学系学长,上了一节觉得该组有毒。而比我大一届的学长花了半年亲身使险,知该组有毒,投身去做计算理论了。而我言传身教的学弟妹们,如我曾经一样,还没到迷途知返的时候,倾心的多半是风光无限,风口浪尖上的组。

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做理论的科研的我,现在竟也动了去做计算的心思,但只怕心有余力不足,因而对年末的博士申请更加迷茫。

数学的恢复

最近想恢复数学能力的心情十分迫切,苦于对数学工具掌握的不熟悉,因此和出身数学的学长相比显得十分窘迫。所以这个月看了《矩阵分析与应用》那本,真是一本给工科生用来速补矩阵分析理论的好书。此外豆瓣里想读收了几十本关于数学和计算相关的书。

为了培养对于数学的业余爱好,我还尝试去找数学科普类杂志,如《数学译林》和《数学文化》,两刊国内的数学科普类期刊,但是发现完全没有开源资源,非常遗憾。

和数学系的学长合作,深受他不要着急慢慢来的态度影响,四月中旬明明想出来的方法还很见不得人,我自己心里也是蛮着急的,但是他平时就是想不出来就继续想,慢慢做,最后总是能化险为夷。可能这是做数学的人身上的优点吧,我要好好学习下。

希望未来可以成为刷手机看arxiv消遣的人。

工程能力的进步

这个月没在写论文的时候都在做课内的pj。从很久前我的pj稳定队友就是工程能力非常强的好友TY,一直以来,我惭愧于自己在队里贡献甚微,一是因为平时并行项目多所以态度不认真,二是TY能力非常强,一些问题我好无头绪的时候他已经解决了。但我从这学期开始有志于提高工程水平,虽然身为工科生,平日里在接二连三的project里摸爬滚打的时间也很长了,但是一直对于工程能力差的原因搞不清楚。这个月我有了非常大的心得,所以工程内功能力进步了许多。

第一个非常大的心得,是找到了一些很有用的关键词便于我快速学习。比如cheatsheet(一个包括最重要知识点的表), 就是一个很好用的关键词去找各种工具上手的最核心知识点,无论是语言还是工具,都会有官方的或者民间的版本。我在我的obsidian笔记库里专门留了一个库来装各种工具的cheatsheet,这样平时换工具的时候上手速度非常快。

除此之外,**best conduct(conduct of code)**也是非常好用的关键词,无论是各类语言,如julia官方的最佳实践指南,python conduct of code ,latex best conduct 还是各种工具的最佳实践标准,用best conduct 去搜索都能找到热心网友的文章,而且一般去写 best conduct 的网友都蛮厉害的。诸如此类,还有effective 和 real world 都是特定场景下工具上手的关键搜索。

除此外,我最近看了好多工程心法的书籍,一是非常著名的**《调试九法》**写了朴实的大道理,而掌握了正确的调试的精神能解决的问题将不仅仅限于软硬件调试,我绝对对我整个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了非常大的帮助。而是同时我还趁上课草草看完了**《编程珠玑》**。

写论文Conduct of Code

最近因为完成一篇文章,所以写作的流程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第一是工具的选择。我这次使用了texpad这个超级好用的latex编译器,代码提示,实时编译,引用浮华都是live编译器状态,还可以自动分析项目结构,实在是太好用了。

第二是写作能力。因为这次写的文章是偏数学的文章,所以我把《数学之英文写作》这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看到恰到好处的工具书实乃幸运,我建议所有偏理论的学生都可以来看看这本书。此外受这本书启发,我还草草看了看数学界的最佳论文写作奖Chauvenet Prize的以前获奖作品的文风,让我自己写文章的风格变得凝练了不少。

第三是流程化。无论是我自己领悟到,还是我看到网上数学博客里提到的latex写作流程,git进行latex版本管理都是必经一环。我现在才发现把latex视为领域专用语言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易于维护,而且和别人协作的时候也方便版本变更。

三言两语

一年已经过了三分之一了。我对自己何去何从更加迷惑,周围的人都信誓旦旦地找到未来志向,我自己说不焦虑是不可能的。我在大一也曾信誓旦旦地立下学术志向,但是接触越多,做过的题目越多,越感觉自己之前学术品味有差,反而更不确定自己的志向,尤其是最近又做完了复杂网络的题目,能够交叉的方向就更多了,无论是理论物理,计算生物,工科的理论学科多多少少都能联系上。

我现在在的组里曾经满是明星本科生,听着老师说学长学姐的故事,好像又回到了高中身边都是学科竞赛的同学我自己是普通的高考生的时代,我曾以为自己已经走出了这个心理阴影,直到稍微进入理论计算机的学科范围内,都会重新见到高中竞赛同学的影子。这个困惑让我最近深深怀疑由于我不根正苗红是不是一开始就很多判断错了。

五月将是更多事情的一个月,人不困惑是不可能的,先把手里的工作做好吧。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